初一不出門 初二拜家門  

   大年初二,有甚麼傳統呢?民間有一個說法是「初一不出門,初二拜家門」

  古代人們相信,初一是一年之始,人人都是有財氣、有福氣的,如果出門的話便會令財氣外泄,未來一年便會變得貧窮,「不出門」也有保守一家平安及留住福氣的意思。

  到了年初二,大家便開始出門拜年,便有「初二拜家門」的說法。在古代,每到初二,人們都會到指定的地方拜家門。

  拜家門即是拜家譜,通過供奉袓先祈求子孫後代得到保佑繁榮昌盛,是一個過宗族的賀年活動,出嫁的女兒會帶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。

  

年初五 趕五窮 迎財神  

   農曆年初五有甚麼習俗?就有「趕五窮」的習俗。

  「五窮」,又稱為「五鬼」,是指「智窮、學窮、文窮、命窮、交窮」等五種窮鬼。單從字面便知「五窮」是負面東西,在唐代大文豪韓愈的《送窮文》中便提及「凡此五鬼,為吾五患」,所以必須要送走。

  那麼,在年初五要做甚麼來「破五」呢?通常人們會早起床放鞭炮、打掃衛生。打掃衛生的其中一個原因,是因為臘月三十到...

「三月天孩子臉」下一句是甚麼?

  有沒有聽過中國一句有趣的歇後語「三月天孩子臉」?下一句是甚麼呢?

  這句話是一句民間諺語,在農村地方經常聽到,不過不是陽曆的3月,而是農曆3月份,大約就是陽曆的4月。

  意思是:到了農曆3月之後,可能會遇到頻繁的陰雨天氣,原本上午是晴空萬里,結果下午就開始暴雨連綿。而農曆3月正是播種的時候,雨水較多的話,農作物就會受到影響,所以農民最害怕農曆3月的天氣。

  農曆...

正月十八:十八落燈 人家啖麵

  農曆正月十八,《儀徽歲時記》有這樣的記錄:「十八落燈,人家啖麵」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

  這一天被稱為「落燈日」,意味着燈會結束了,繁華熱鬧的元宵節過去了,過年也正式結束了。按照習俗,人們會將各式懸掛的燈籠取下來,收好以備來年再用,這個過程就叫「落燈」。

  又有俗語說:「上燈圓子落燈麵,再吃圓子等明年。」意思是說,上燈(元宵節)時要吃湯圓,而到了落燈這一天,人們會選擇吃麵條,寓意新的...

初四咁嘅樣  

  今年年初四是周六,相信部分打工仔不用上班,那當然開心。不過,一般年初四都是農曆新年長假期後第一天上班的日子,有一個廣東俗語便形容這一天打工仔的心情,你知道是甚麼嗎?

  答案就是「初四咁嘅樣」了。  

  「初四咁嘅樣」這句俗語是來自昔日周星馳主演的賀歲電影《行運一條龍》。

  電影中飾演金水的周星馳,在其中一幕問及進行收樓的老闆是長得什麼樣子,有茶餐廳伙計就說「初四咁嘅樣」。

  什麼是「初四咁嘅樣」呢?茶餐廳老闆達叔就解釋:「年初四,假又放完,錢又使晒,工又要返,...

初一早 初二早 初三睡到飽  

   從古至今,中國人都非常重視農曆新年,更有「開個好頭」的觀念,反之也十分避忌做錯事導致流年不利的行為。

  中國民間有「初一早,初二早,初三睡到飽」的說法,意思就是年初一和年初二都要早起床,到了年初三就可以不用早起,能夠好好睡個夠了。

  年初一要早起原因有兩個,第一是年初一是一年之始,若懶洋洋不起床的話,未來一年都會懶洋洋,因此一定要早起。此外,年初一當日有很多事情要處理,例如祭拜祖先與神明,到了初二...

爆竹一聲除舊歲 桃符萬象迎新春

  「爆竹一聲除舊歲,桃符萬象迎新春」,祝大家新年如桃花一樣絢爛,長年行好運。

  這句詩化用自北宋王安石的作品《元旦》,將春節的新景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眼前。  

  原詩為「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。千門萬戶曈曈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」陣陣轟隆的爆竹聲響起,代表舊的一年已經過去;和暖的春風「吹」來了新年,人們歡樂地暢飲着新釀的屠蘇酒。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戶,他們都忙着取下...

賣懶!賣懶!賣到年三十晚

  「賣懶!賣懶!賣到年三十晚!」這句中國人過年時的俗語很多人都知,是表達希望孩子在過年前戒除懶惰的陋習,新的一年努力學習。

  這個風俗流行於廣東地區。除夕夜,家家戶戶會上燈(點燈,在客家人的習俗中,燈和丁想通,因此添燈也有添丁的意義),然後給每個小孩一隻紅雞蛋,點着一炷香,讓他提着燈籠,到街頭巷尾去邊走邊唱道:賣懶,賣到年三十晚,人懶我不懶!

  過年前,大家都會進行家居大清洗,去舊迎新,添置新用品、新衣服、新鞋襪等,小...

我要回應

(可輸入500字)

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,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

清明南風夏水多

  清明是中國第五個節氣,與中國農耕息息相關。在福建地區清明節就有一句農諺:「清明南風夏水多,清明北風夏水少」,是甚麼意思?

  這句話的意思是清明這天刮南風的話,說明此時氣溫較高,雲層也較密,預示當年夏天降水比較多,相反,如果當年降雨量比較少,便不利農耕。

  這個又與一句老農諺不謀而合,「清明一吹西北風,當年天旱黃風多」。

 

中國古代也有愚人節?

  大家知道4月1日是「愚人節」,為甚麼會有「愚人節」?誰是愚人?

  愚人節,相傳源於法國。但原來類似的活動節慶,早在中國古代已經出現。

  根據網上資料,有古文記載:「四月丁寅,子弟俗以詭誆為戲,長老不以非禮禁。」

  大意說四月的丁寅那一天,年輕人會用互相欺騙的方法來開玩笑,而長輩也不會搬出禮法來掃興,這天大家都會以開別人玩笑(愚人)為樂。

  不過該說法缺乏有力史...

中國各地「靚女」怎麼說?

  讚賞女孩子漂亮的方言,各地方大不同。

  廣東人的「靚女」,形容得太直接了;河南人會說「齊整」,江蘇人會說「體面」,這就含蓄得多了。

  東北人豪邁,會誇一個女子「老妹兒長得真帶勁」或「這姑娘賊漂亮」!

  山東省則用我們形容男子的「俊」字,來讚女孩子:說這女孩子長得「真俊」。

  安徽省除了說「俊」,也會說「這丫頭長得真排場」。

  福建人用...

「孔夫子搬家」下一句是甚麼?

  「孔夫子搬家」這句話,歇後語是甚麼呢?提示:從幽默角度去想。

  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學派創辦人,他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,倡導「仁義禮智信」的「儒家學說」。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,晚年修訂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六經。因此,他家中的藏書很多。

  想像一下,當他搬家時,搬的最多就是書。

  因為書的諧音是「輸」,後...

「梁山泊的軍師」下一句是甚麼?

  「梁山泊的軍師」你會想到哪一位呢?這裏有一個有趣的故事。

  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古典小說《水滸傳》中,梁山起義軍有一位軍師,叫「吳用」,綽號 「智多星」。他掌管軍事謀略,足智多謀,擅長用計,「三打捉家莊」就與他有關。

  儘管吳用才華出眾,但梁山起義最終以「招安失敗、兄弟慘死」 告終,他的計謀未能改變結局。

  因為他的名字吳用,諧音「無用」。後來民間便用調侃...

「倒吃甘蔗」下一句是甚麼?

  我們吃甘蔗,會從根部開始吃,因為這裏糖分最集中,是最甜的。若果從另一頭(末梢)開始吃,即「倒吃甘蔗」,會怎樣的呢?

  「倒吃甘蔗」與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(約348–409年)的故事有關。

  南朝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排調篇》:「顧長康啖甘蔗,先食尾。問所以,云:『漸至佳境。』」此處的顧長康就是顧愷之。

  顧愷之性格幽默豁達,擅長以妙喻表達生活哲理。他吃甘蔗時偏好從末梢(較不甜的部份)開始啃食,逐漸吃到根部(最甜的...

「老太太上電車」下一句是甚麼?

  「老太太上電車」這一句是老北京的歇後語,流行民國時期的北京,現在已很少人這樣說,你知道下一句是甚麼嗎?

  在民國時期(大約上世紀20至40年代),北京流行一款有軌電車(俗稱鐺鐺車),是當時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。

  電車沒有自動門,上下車全靠售票員「銅哨子」來指揮:哨子響一聲,表示乘客上了車,司儀可以開車,而哨聲兩響,則是提醒乘客注意下車或緊急停車。

  因為司機靠聽哨子聲開車或停車,乘客如果動作慢一點的...

消失的俚語|北京話「半空兒」

  老北京會跟孫子們說,上一代有一種零食,叫做「半空兒」。

  想像你身處爺爺嫲嫲的年代,老北京的大街,小販喝着:「半空兒」。寒風吹來一陣燒焦香的花生味,幾個小孩拿着沙沙作響的紙袋從你身旁跑過,笑聲夾着風聲、伴着香味,就是那代人簡單的幸福。

  「半空兒」,是一些發育不良、半空半癟的花生。生產商會低價把這些次貨賣給小販,小販在街頭把這些次等花生連殻炒得焦熟再賣...

豈殊蠹書蟲 生死文字間

  「書蟲」即古文中的蠹(粵音:dou3)魚,又稱為「書蟲」或「蛀書蟲」,本是指一種會蛀蝕書籍的蟲子,後來卻衍生出不同的含義。

  將一個人比喻為「書蟲」,有時是褒義,有時卻是貶義,需要視乎語境和情況而定。把熱愛閱讀的人說成「書蟲」,相信是與「書蟲」愛書的特性有關。這種蟲子生活在書本中,非常愛書(愛吃書),準確來說是愛吃紙張,而愛閱讀的人常流連於書本,這樣的行為與「書蟲」的習性頗為相似,因此人們會將「書蟲」來形容愛閱讀之人。...

星爺「愛你一萬年」東北話點講?

  以下這段話用廣東話說出來你一定曉得,現在用東北話說,試試能否猜到?

  「曾經有一份賊拉子純的愛情,擱在俺跟前,俺沒咋當回事,直到整沒了,俺才發現,世界上最憋屈的事也就這樣了。如果老天爺再給俺一個機會,俺願意對那個姑娘說:俺稀罕你!如果非要給這件事整個年頭的話,俺希望這個年頭是一萬年!」

  貼士如下:

  東北話「賊」不是解作盜竊,而是非常、十分、相當的意思;而「拉子...

京蘭腔「煞」氣騰騰?

  有一種方言,與普通話有不少類似之處,那便是甘肅省蘭州的蘭州話。

  由蘭州話衍生出來的就有「京蘭腔」。「京蘭腔」基本發音與普通話相同,只以蘭州俚語嵌入普通話而形成一個腔調。

  蘭州人説話之前習慣帶個「mu」音,如一個人受了委屈來傾訴,另一個人聽了常會這樣説:「mu你不會這樣這樣這樣説?」又或是「mu你不會這麼這麼這麼做?」

  蘭州話還甚具「煞」氣,在句末常加一個...

京油子 衛嘴子 保定府的狗腿子

  北京、天津、保定是古時天子腳下的三個主要城市。按照明、清的行政名稱,應該稱為「北京城、天津衛、保定府」。

  明、清以來定都北京,不少達官貴人居於此地,這些達官貴人當然不好惹,有人認為久而久之練就出北京人比較世故、圓滑的特性,於是便有「京油子」的稱號。

  天津人腦筋靈活,嘴巴乖巧。過去相聲演員先要經過天津觀眾的認可,才敢放開手腳闖蕩江湖。天津人說話詼諧,幽默,因而得出「衛嘴子」的稱號。

  而「保定府的狗...

好眉好貌生沙虱

  「好眉好貌生沙虱」是一句廣東俗語。「好眉好貌」、樣貌端正的君子卻「生沙虱」,比喻看似正人君子,但實際問題多多,並非好人,相等於「金玉其外,敗絮其中」。

   沙虱是一種虱子之中體積最小的,沙虱進入皮膚會引起疾病。廣州方言詞典記錄:「沙中小蟲,會咬人皮膚。」

   這種沙虱也會在番薯上滋生,但通常番薯的表皮看起來完好無缺,看不出有問題。

   「好眉好貌」的人「生沙虱」,就像番薯生沙虱一樣,表面看上去很正常,但內部卻已生病。形容人表裏不一,猶如金玉其外,...

夜半飯牛呼婦起 明朝種樹是春分

  今天是春分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。這一天開始,氣候逐漸回暖,萬物復甦,是春耕的重要時節。有一句話:「夜半飯牛呼婦起, 明朝種樹是春分。」是甚麼意思呢?

  這句詩出自清代詩人宋琬的《春日田家》,生動地描繪了春分時節農家的忙碌場景,充滿展現出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。

  春分前一天夜半時分,農婦人起床餵牛,確保牲畜有足夠體力進行第二天的勞動。同時,農人也會叫醒老伴,一起討論第二天的農事安排。

  農夫在這一天最愛種甚麼?原來是種樹。

  春分時節,氣溫回...

碰瓷

  香港曾有一則新聞:在一個玩具展覽內,一個高價的巨型「天線得得B」公仔被一位小朋友撞倒打破,父母為此賠償3萬多元。事件惹起了「碰瓷」疑雲,有網民質疑商家別有用心,故意把易碎擺設於在走道中央,藉有人不小心打破而騙財。究竟「碰瓷」是甚麼意思呢?

  「碰瓷」是指有人故意製造或者編造被害的假像,以詐騙和敲詐勒索等方式非法索取財物的行為。

  「碰瓷」一詞原屬北京方言,據說源自清朝末年的沒落八旗子弟。他們會捧着易碎的瓷器(多是贗品)在街上行走,假裝被路人或者行駛中的馬車撞倒,並以瓷器破損糾纏對方作出賠償。後來,「碰瓷」開始泛指此類訛詐行為。

  「...

搞掂與搞定

  廣東話「搞掂」是十分傳神的方言,把一個原本不妥當或麻煩的事情理順。這個詞彙進了內地,變成普通話「搞定」一詞。

  「搞掂」中的「掂」原意是直。「橫掂都係」中的「掂」字,就明顯是直的意思,相對於橫。

  「搞掂」後引伸為順暢、妥當。如在辦公室文化中,完成了一個大項目,同事們會大喊「搞掂!」

  又例如在農曆新年期間,年輕人會以「掂過碌蔗」來互相祝賀,寓意萬事勝意,事事順景。「掂過碌蔗」其實是來源於嶺南文化的一些習...

埋單買單

  在香港食肆尤其大排檔用膳完畢後,客人會大喊夥計「埋單」,夥計會走到餐桌前「埋數」,點算吃了食物的數量,然後寫下一張「單據」,讓客人走到櫃枱付帳。「埋單」這廣東詞彙未幾進了內地,演變成「買單」一詞。

  「埋」有收攏、靠攏的意思,所以顆計會走到餐枱前點算杯盤,「埋單」就是把消費的帳單收攏在一起,最後結帳。「埋單」有「執埋」以及「開單」兩重意義。文學家劉以鬯所著小說《酒徒》(1962)亦多次用上此語:「我吩咐夥計埋單。」

  「埋單」的書面語是「結帳」。內地本來沒有「埋單」一詞,但由於「埋」跟「買」...

「啞子」有多少歇後語?

  啞子,就是啞巴,即不能說話的人。若不能說話,所有感覺都說不出來,只有自己承受,當中的酸甜苦辣的確不好受。

  現在就來介紹兩個有關「啞子」的歇後語:

  首先,大家最熟悉的,當然是「啞子吃黃蓮——有苦自己知」,意思就是吃了超苦的黃蓮,想大喊出來卻做不到,當中的苦味只有自己才知道。

  至於「啞子學發音」又會得出甚麼結果呢?啞子不能說話,發音只能依依呀呀,那就有「啞子學發音——噏得出就噏」,表示那些口不擇言的...

「三月的桃花」下一句是甚麼?

  三月是花兒盛放的季節,與之相關的歇後語也有不少,有一句「三月的桃花」,知道下一句是甚麼嗎?

  桃花通常在三月盛開,花期短暫,通常只有幾天到一周左右。這種自然現像被用來比喻事物的盛期短暫,美好時光難以持久。

  桃花在中國文化中常象徵著美麗而短暫的事物。例如,崔護的《題都城南莊》中有「人面不知何處去,桃花依舊笑春風」,表達了對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。這種象徵意義也體現在歇後語中,成為對生命或社會...

「任劍輝」猜一歇後語

   如果有人跟你說:「你是任劍輝嗎?」是甚麼意思呢?

  任劍輝是粵劇界無人不識的名伶,很多人都好想像她一樣大紅大紫。

  但如果有人對你說:「你是任劍輝嗎?」卻有負面含義,這是為甚麼呢?

  原來「輝」字諧音「揮」,任劍輝諧音「任·劍·揮」,就是「拿起劍來任意揮動」的意思。

  於是就衍生出一條歇後語:「任·劍·揮——亂咁亮劍」,便是用來形容人太衝動、胡亂...

屋漏偏逢連夜雨

  形容不幸事接連發生,廣東俗語有:「屋漏偏逢連夜雨」,這個形容詞原來有一個典故的。

  這句話見於馮夢龍《醒世恆言》:「這等苦楚,分明是:屋漏更遭連夜雨,船遲又遇打頭風。」意思是屋頂已經破掉,偏偏遇上連日下雨,夜晚還下個不停;此外,船隻已經較預定的航行時間晚了,偏偏又遇上逆風,令航行變得更慢。真是禍不單行。  

  

WeChat
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,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。
同意及關閉